(圖片來源:全景視覺)
言詠/文中國將全面放開生育限制的猜測一直在流傳,大家似乎都等著這只靴子落地。9月10日,中國編制機構網發布了《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即“三定”方案),3個計劃生育相關司被撤銷,取而代之的是人口監測與家庭發展司。在方案中,除了內設機構名稱,具體條款政策和部門職責分工中也都去除了“計劃生育”一詞,相應改為“生育政策”。
盡管靴子尚未完全落地,時間表也無法預測,但這無疑是今年“兩會”衛計委更名衛健委以來又一個明晰的信號: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可期可待。
這幾年以來,我們聽到最多的聲音是人口紅利消失、老齡化趨勢難擋、生育意愿下降、養老金負荷沉重、社保體系步履維艱。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實施了30多年的“獨生子女”人口政策掉頭,從“單獨”二孩到全面二孩,生育政策一步步調整,目的是減緩人口老齡化進程。其實已經有點為時尚晚,長期計劃生育政策導致的育齡人口基數下降以及各種因素導致的生育意愿下降,讓老齡化和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在未來不可避免將會更加凸顯。此次衛健委“三定”方案中,新設了“老齡健康司”,也反映了中國的人口新形勢。
不管是“單獨”二孩還是全面二孩,依然有一層窗戶紙沒有捅破,那就是:生育權還沒有徹底還權于民。比如說當年強調政策是全面二孩,不是全面二胎,如果第一胎是雙胞胎,是沒有資格生第二胎的。
在當前的人口形勢下,在生育政策上繼續保持管制性的執政思維是不可取的,全面放開生育限制宜早不宜遲。
首先,長期計劃生育政策下形成的管制思維,需要頂層設計上的放開才能逐漸扭轉。前不久河南柘城縣擬對三孩及以上家庭征收社會撫養費一事就是例子。柘城縣衛計委的做法確實沒有違背政策,但與當下鼓勵生育的潮流相悖。一方面人口老化、生育率低迷需要鼓勵生育,另一方面重罰三孩家庭,這不僅將導致公眾的認知混淆,也會導致官員的執政混淆。
不可否認計劃生育政策在當時的環境下有其歷史意義,但用行政力限制公民生育自由的做法,不應是長久之計,應該順時順勢放開。需要強調的是,公民的生育自由,包括生的自由,也包括不生的自由。前不久一位專家建議40歲以下公民每年強制以工資的一定比例繳納生育基金,家庭在生育第二胎及以上時可申請領取,如未生育二胎,則退休方可領取。建言一出,輿論嘩然。在個人權利意識日漸蘇醒的當下,這種強制“生”的思維方式難以被民眾和輿論接受。
促進生育意愿的釋放,不應該依靠任何強制或者半強制的手段,而是要松綁生育限制。讓那些有意愿、有能力生養更多孩子的家庭,沒有后顧之憂。就像當年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一樣,政策上也要鼓勵一部分人先“生”起來。另外,還需要創造一個對育兒友善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現在中國的育兒成本太高了,女性付出的機會成本的代價尤其大。因此,釋放生育意愿需要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上多做文章,比如,完善幼托體系、給予稅收抵扣甚至于在適當的時候過渡到以家庭為單位的征稅制度、為全職父母接受繼續教育提供便利,為他們重歸職場提供友善的支持等,這些都有助于生育意愿的釋放。
但是,不管生育率低迷到何種程度,也不管對人口增長的需求迫切到何種程度,政策制定者都要清楚,不能再靠簡單粗暴的行政命令來提高生育率,只能靠政策的引導和福利的激勵。計劃生育退出歷史舞臺已是不可逆的趨勢,政策制定者要順勢而為,全面開放生育限制正當其時。
責任編輯:wb001
查看心情排行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版權聲明
凡注明來源為"中津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版權均屬中津網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否則以侵權論,依法追究相關法律責任。